张园集会

From Infogalactic: the planetary knowledge core
Jump to: navigation, search

Lua error in package.lua at line 80: module 'strict' not found.

Lua error in package.lua at line 80: module 'strict' not found.


张园

上海张园是上海滩向社会开放的最早最大的私家花园。1882年,由原籍江苏无锡富商张叔和所建,取名“张氏味莼园”,简称张园。

上海张园占地60余亩,北起今南京西路(泰兴路口),南至今威海路,东起今石门一路,西至今茂名北路。其中今吴江路步行街系原园中池塘。

园内主要建筑称“安恺第”,大厅内可容纳千人开会或宴请。

作为晚清上海公共活动空间,张园最突出的一点,是它作为上海各界集会、演说的场所。

集会

1897年12月6日,中外妇女122人在安垲第讨论设立上海女学问题,上海道台蔡钧夫人等均到会。这是带有官方性质的集会,也是张园第一次百人以上的大型集会。1900年以后,集会、演说成为张园一大特色。1901年3月15日,汪康年等二百余人,反对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卖国条约,以保危局,汪允中发表《告中国文》,汪康年、温宗尧、蒋智由、薛仙舟等发表演说。这是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集会。3月24日,吴趼人等近千人集会拒俄,孙宝蠧、吴趼人等十余人演说,有数十名外国人旁听,一位朝鲜人宗晚洙发表了书面讲话。此后,张园演说成为上海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,每遇大事,诸如边疆危机、学界风潮、地方自治、庆祝大典,张园准有集会。

1902年8月13日,吴稚晖等人因留学生风潮,从日本回国,中国教育会百余人在张园开欢迎大会,发表演说。

1903年4月25日,上海各界三四百人,集会拒俄反清,宣传革命,蔡元培、邹容等演说,4月7日,寓沪绅商千余人集会反对沙俄强占东三省。

1905年3月8日,震旦公学学生140余人,因反对学校当局而退学集会,齐集张园合影留念。1906年9月16日,为庆祝清廷宣布预备立宪,《申报》、《同文沪报》、《中外日报》、《时报》、《南方报》等多家报社联合发起,主张立宪的郑孝骨、马相伯发表演说。上海道台等人均到场。1907年3月31日,地方自治研究会千余人,举行周年纪念会,雷奋等演说。1907年3月9日,江苏铁路协会二千余人,争江浙路权,马相伯等演说。1911年3月10日,沈组云等近千人,中国保界分会第一次会议,演说保矿、保路。同年6月,中国蘸总会召开大会,五千人到会,沈绳云、马相伯被推为正副会长。1911年12月2日,李平书、黄兴等千余人,沪军都督府筹炯大会。

根据《申报》、《中外日报》、《时报》及《近代上海大事记》等资料统计,从1897年12月,到1913年4月,张园举行的较大的集会有39起。从发起人与参加人看,有学界,有商界,有政府官员,有民间人士,不分男女老少,不分士农工商,有时还有些外国人,从思想、主张看,不分革命、改良,不问激进、保守。


特点

张园集会演说的重要特点,是公开性、开放性与参与性。

许多集会演说,都在事先发布消息,欢迎各界参加。1901年的两次拒俄集会,事先都有公告。

中国教育会在张园举行的演说,演说者时常互相争执甚至吵骂,正是演说开放性的一种表现。

张园是游人如织的地方,所以在此举行的集会,常能一呼百应,耸动视听。马叙伦回忆,张园演说他总去参加的。

1903年2月15日,徐敬吾借到张园安恺第举行了第一次演说会。随后,每星期总有一二个下午在此进行公开演讲。每次演讲除预定一二个或二三个演讲者之外,其他人随时都可以上台讲演。所讲内容每次各不相同,但中心思想总离不开反清革命。中国教育会、爱国学社每周到张园安恺第开演说会,“倡言革命,震动全国”。从社址泥城桥福源里到张园,有相当一段距离,社员们数十人,穿着统一的操衣,排着双行队伍,迈着整齐的步伐,沿着静安寺路走来走去,很是威风,中国人见了感到扬眉吐气。

张园这一公共空间,对上海各界都有巨大的吸引力。综合《申报》、《游戏报》、《新闻报》、《中外日报》、《郑孝骨日记》、《忘山庐日记》、《严复日记》等有关报导和记载,发现常去张园的人,商界、文化界的都很多。其中属于报人、文化人的有王韬、钱听伯、何桂笙、黄式权、袁祖志、汪康年、梁启超、李伯元、吴研人、狄楚青、叶瀚、蒋智由、高梦旦、蔡元培、张元济、马相伯、严复、辜鸿铭、伍光建,商界或亦官亦商的有郑孝青、张春、赵凤昌、岑春煊、盛宣怀、郑观应、徐润、经元善、李平书、沈组云、王一亭、李拔可、郑稚辛。各地来沪的学者、学生、富家子弟有章太炎、吴稚晖、马君武、孙宝遗、吴彦复、丁叔雅、胡惟志、温宗尧、蒋智由、陈介石、汪允宗.这些人控制着上海的各大报纸和出版机构,如《申报》、《新闻报》、《选报》、《苏报》、《时报》、《中外日报》、《东方杂志》和商务印书馆,主持着南洋公学、爱国学社、复旦公学等各种学校的事务,领导着中国教育会、预备立宪公会、地方自治公所和名目繁多的联合会的组织。正是他们,构成了上海社会的精英阶层,影响着上海社会的舆论。通过他们的活动,有形的公共空间(张园)与无形的公共组织(会馆公所)、公共领域(报刊)奇妙地重合在一起。

张园这样的公共空间的形成,对于上海移民社会的整合,上海人意识的产生,有着重要的作用。

酝酿革命,筹划组织,讨论自治,形成上海意识,甚至上海话的逐渐定型,都与张园这样的公共空间有一定的关系。

引用文献:


马叙伦《我在六十岁以前》,三联书店1983年

Lua error in package.lua at line 80: module 'strict' not found.